1981年,都江堰市率先成功引種海沃特獼猴桃,成為全國最早人工栽培獼猴桃的地區;
1983年成立中華獼猴桃公司;
1984年中華獼猴桃酒進入中南海、人民大會堂等地;
1994年,在本地選育出地方優良品種青城1號、青城2號;
1999年,引種紅陽獼猴桃成功,并在平壩地區大面積推廣;
2002年,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《無公害農產品獼猴桃生產技術規程》,全面展開無公害、標準化獼猴桃生產基地建設;
2003年,成立全國第一家經營性產業合作社—都江堰日昇奇異果合作社。首次推出保底收購、二次返利的利益機制。
2005年,都江堰被成都市列為獼猴桃產業發展重點市;
2006年,率先邁出以“廣招小業主,共建大園區”的模式打造獼猴桃招商園區的步子。都江堰獼猴桃高科技示范園區成為全國獼猴桃產業發展中起點最高、科技手段配備最完善的高科技標準化示范園區。
2007年,都江堰獼猴桃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。同時,獼猴桃基地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過EUREPGAP(歐洲良好農業操作規范)和CHINAGAP(中國良好農業操作規范)“雙認證”的農產品基地。
產業規模:
經過三十余年的探索和努力,都江堰獼猴桃產業不斷發展壯大,規;、標準化、品牌化、國際化建設初見成效。優越的土壤、氣候生態條件,加上高水平、高標準的栽培管理技術水平,使得都江堰出產的獼猴桃,以其果形美觀、質優、味美在國內外享有盛名。都江堰獼猴桃多次獲得全國、全省獼猴桃質量評比第一名,并成功入選2008“奧運推薦果品”,先后獲得“奧運推薦果品一等獎”、“北京國際林業博覽會金獎”,遠銷日本、韓國、美國、歐盟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。都江堰也發展成為了全國最大的海沃特獼猴桃生產出口基地。獼猴桃產業已經成為都江堰市特色優勢產業之一,也成為了農戶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。
都江堰獼猴桃產業在災后重建中不斷提檔升級。結合上海市對口援建十萬畝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建設,都江堰以彭青線為主軸,以胥家鎮至青城山鎮為重點,通過點片結合、串珠成鏈、連線成片的方式,打造“糧食—獼猴桃特色示范帶”, 形成標準化、集約化、規;、市場化、國際化、信息化和品牌化的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。
為有效增加獼猴桃產業附加值,延長產業鏈條,都江堰市先后在緊鄰胥家鎮獼猴桃高科技示范園區的胥家鎮共和村、向峨鄉棋盤村新建成獼猴桃氣調保鮮庫3000噸。目前,全市已有獼猴桃氣調保鮮庫近2萬噸,一般性冷藏庫約5000噸。
目前,都江堰共有獼猴桃種植面積約12萬畝,掛果面積近7萬畝,2012年產量2.7萬噸,產值超過2億元。全市已有10家專業從事獼猴桃生產和銷售的企業,12家獼猴桃專合組織。
品牌保護:
為了保護都江堰獼猴桃品牌形象,推進獼猴桃產業的持續、穩定、健康發展,在廣泛征求各獼猴桃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及相關單位意見和建議,都江堰制定并實施了《都江堰獼猴桃品牌保護工作方案》,形成了品牌保護“八統一”的原則:即統一生產管理技術和標準;統一基地管理,劃片分區實施;統一投入品和生產物資的監管;統一收購時間、標準及價格;統一產品外包裝;統一產品的銷售質量標準和價格;統一貼牌銷售;統一對外宣傳。
與此同時,一系列圍繞 “都江堰造”優質獼猴桃品牌的營銷宣傳也緊鑼密鼓展開。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,都江堰市組織各獼猴桃生產企業和主產鄉鎮先后參加了“獼猴桃產業振興之路”“上海-成都沙龍”,上海招商會和金秋農產品展銷會等,通過這些平臺進一步宣傳和展示都江堰獼猴桃品牌,拓展銷售渠道,取得了豐碩成果。上海市還特別開通了都江堰市8家本地獼猴桃企業進入上海百聯超市的“綠色通道”,大大降低了都江堰產品的成本,有效擴大銷路,為創“都江堰”品牌,進一步深入國際市場打下了良好基礎。
2009年11月15日,在成都市首屆獼猴桃果品鑒評會上,經過專家組和大眾組的嚴格評審,都江堰獼猴桃在眾多競爭對手中再次脫穎而出,分別獲得紅陽組一等獎、三等獎,海沃特組一、二、三等獎,幾乎包攬了所有獎項。都江堰獼猴桃也成為了“2009成都市民最喜愛的成都味道品牌”。2010年都江堰獼猴桃被評為“十大市民最喜愛的成都品牌”,都江堰市被評為“中國獼猴桃無公害科技創新示范市” ,都江堰獼猴桃基地順利通過國標委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。
|